团队组建与前期准备:扎实调研奠定基础
“放翁纺织文创团队”成立于2025年5月,成员包括邓妤琪、范嘉程、王丽松、黄诗怡、张熙蕾、吴锦、胡文涛这7名学生,分工涵盖纺织工艺研究、产品设计及文化传播等领域。
在为期一个月的筹备中,团队通过查阅地方志、走访当地文化部门,确定了实践地点与调研方向。陆浩杰老师与九板桥村非遗传承人建立了联系,并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包括传统织造工艺记录、现代纺织企业考察及文创产品开发等内容。6月初,团队完成了资料收集、物资准备及行程规划,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6月7日至8日,绍兴文理学院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放翁纺织文创团队”在陆浩杰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九板桥村与陆游故里坝头山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实践调研活动。团队聚焦传统纺织工艺保护与现代文创产品开发,旨在探索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路径。
引子:当纺织遇见诗与远方
晨光微熹,九点整的校园西门,七位纺织学子与陆浩杰老师踏上了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探索之旅。从九板桥村的织机声声,到陆游故里的诗意丹青,这场以布为媒、以诗为魂的旅程,勾勒出纺织文化的多元魅力与深厚底蕴。


第一站——九板桥村:传统与现代的纺织对话
织造坊里的匠心坚守——参观家庭纺织厂
在九板桥村,团队首先参观了当地家庭纺织作坊。作坊主展示了老式织机与手工织造的土布,分享了家族事业的坚守故事。“宁可少接单,也不能降低品质”的匠人精神令团队成员深受触动。

现代针织厂的效率之美——参观宜龙针织企业
随后,团队走进宜龙针织厂,自动化设备与数控技术的应用展现了现代纺织的高效与精准。企业负责人表示:“传统与科技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老板为大家展示了七块样布,从柔若无物的天丝到弹性十足的混纺面料,每一块都诉说着现代纺织技术的精进。


老街烟火气中的文化密码——参与文创院艺术扎染
走进老街,来到放翁手工纺织文创院的实践基地在陆浩杰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创作了独具创意的扎染T恤,体验了传统工艺的随机之美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能。活动过程中,欢声笑语不断,为实践增添了轻松活泼的氛围。"扎染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不确定性,"陆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说,"每一次展开都是惊喜。"同学们有的尝试传统的螺旋纹样,有的则自由发挥创意。当解开最后一根橡皮筋时,每一件T恤都呈现出独特的图案。

第二站:陆游故里:诗画纺织的文化创新
诗画交融的印花艺术——聆听讲解与数码印花之旅
七位学子静坐聆听,闫老师以温润的声音将陆游在坝头山的岁月娓娓道来。讲解结束后,大家对陆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更加积极地参与陆游元素数码印花T恤制作。

在陆游故里坝头山村,团队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纺织技术相结合,开展了数码印花实践。陆游的《临安春雨》《咏梅》等诗作通过数码技术跃然于T恤之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诗词穿在身上,让文学有了更鲜活的传播方式。”

射箭场上的诗意豪情——参与射箭活动
村隅的竹弓与箭矢,成了学子们意外发现的“诗意道具”。拉弓时衣袂飞扬,T恤上的“上马击狂胡”随风舞动;箭矢离弦的刹那,仿佛与陆游的壮志隔空共鸣。没有规则,没有胜负,只有青春与古典的诗意对话。

落款处的文脉传承——最终成果展示
七件作品铺展如长卷,闫景陆老师手持《剑南诗稿》轻声吟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们今日的实践,正是对放翁精神最好的致敬。”活动尾声,每件作品均印有“放翁纺织文创”落款,象征着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尾声:经纬交织的未来图景
九板桥村的老师傅说:“织布如做人,经纬错了就得拆了重来。”陆游故里的印花师则笑言:“诗画印坏了也是艺术,瑕疵里有天意。”两种态度,殊途同归——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共同织就了文化的韧性。
离别之际,一位学子摩挲着扎染T恤上的螺旋纹样:“原来诗词可以穿在身上,纺织也能讲历史。”陆浩杰老师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这就是文化活化的意义——让年轻人成为传承的‘导体’。”
夕阳为九板桥村的老织机和陆游故里的诗画T恤镀上金边。这场旅程中,纺织不再只是纤维的交错,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密码。当学子们穿着诗句行走校园,当九板桥的臭豆腐香飘进现代厂房,我们看见了一种可能:传统活在当下,而未来,正被一针一线地编织。
后记:流动的文化名片
实践结束后,团队开发的陆游诗画系列文创产品在校园内广受好评,成为“流动的文化名片”。团队成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纺织不仅是技术,更是文化的载体。我们既要传承匠心,更要勇于创新。”
陆浩杰老师总结道:“此次活动让年轻学子成为文化传承的‘导体’,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传统工艺现代化路径,推动纺织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此次文化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纺织非遗的理解,也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提供了范例,展现了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积极作用。